具有安全保險的第三方支付,有那些系統商

其實第三方支付有種保險的意思,當我們脫離原始人面對面以物易物的時代,用人類發明的金錢來代表東西的價值時,開始從貨幣的轉換、支票、信用卡的介質幫我們輕鬆的完成交易。第三方支付其實他是在買家與賣家之間,加入第三個角色平台來協助進行交易,他可能是一個保證人、一個銀行或一個網站系統機構,如paypal、支付寶,在交易過程中當一個公平的仲裁者,任何不實不對等的交付金錢或是貨物時,都會由第三方控管,當順利完成交易沒有問題,貨款先留在第三方系統中,等消費者收到貨品,第三方才會把錢交給賣出人,中間會抽取手續費,這個第三方角色還必須跟銀行業者合作,透過銀行完成整個金流支付的過程。

第三方支付體系大不同,好用安全最重要

台灣受到法俴限制,第三方支付由經濟部管轄,定義為公正的第三方來做代收付服務,純粹以保險安全的機制做出發,只能就該交易進行代收付服務,無法做到帳戶上直接、即時的轉帳與儲值功能。常聽見的電子支付原本是由金管會所管轄,具有第三方行動支付的範圍,但他又支援轉帳與儲值的功能,等於經營者必需給消費者開立數位電子帳戶,類似銀行的虛擬帳戶,去做轉帳儲值的功能,故被金管會視為擁有銀行業務體質,必需要得到「電子支付牌照」才能經營,否則視為非法,幸好後來立法總額未超過20億就不受金管會管理,為現行經營者解套,相對也限縮未來發展。像「LINE Pay」需儲值才能用,而「台灣 Pay」無須另外儲值,連結用戶的銀行帳戶來進行扣款,「街口支付」兩種方式都支援,都屬電子帳戶。

多種型式的第三方支付是什麼?法規有分別

在對岸中國大陸只要不是銀行承接的服務都叫第三方支付,而我們限於法規常陷於第三方支付是什麼的迷思,越分析越複雜而常弄混亂了。另一個第三方行動支付是以行動裝置如手機、平板電腦為介面,來代替現金和信用卡的消費付款功能,不管是用「NFC感應」與「QR碼掃描支付」還是把信用卡、Debit Card或悠遊卡等資料存在手機裡,再透過感應做支付行為,像信用卡是連結銀行扣款,而悠遊卡又類似電子錢包,但也可綁定信用卡,如Apple Pay、Google Pay,用手機APP顯示掃描即可完成付款,Pi錢包、街口支付、LINE Pay即是掃碼支付。電子票證則是實體卡帳戶儲值服務,透過金額儲值進行小額付款,如悠遊卡、一卡通、icash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