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貸款的青年困境

對年青人而言,在高通膨時代,要買房的動機越來越搖遠,職場上的不穩定決定了財務核心的弱化,對房屋貸款核算繳納的方式是否是負擔得起?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在同儕間並沒有把買房當真實目標,反而都是分享美食及特別遊樂景點,某種程度而言,家境不錯的家人都己規劃好了,沒有背景的人應也不敢想像如何存到頭期款,何況要去買天文數字的房子了。由巢運公益社運團體今年所做的青年居住困境與政策調查中發現,樣本數5千個有效問卷,年齡1845歲,有63%的收入大過全國中位數約50萬元,有一半是租屋,3成和父母住,青年房屋自有率不到1成,可怕的是未住在自宅的人有7成未來5年不會買房子,因為對自身前景和未來政府政策感到悲觀沒信心。

 

房屋貸款、租金補貼吃不到

資本主義的社會原本就充斥著人本的不公平性,但政府的政策應儘量去平衝中間的不公平性,可惜政府失靈無法有效對失控的房價做好管理,租屋巿場的黑巿困境即便中央拿出300億擴大租金補貼專案,是看得到吃不到的紅利。青年就算屈就用房屋貸款買小坪數、偏遠地區的房子,減少消費額也很難趕上商人炒作房價的速度,即便實價登錄可透明交易價格,也無法改變房價跟所得比巨大的差異,失落的一族只能求平安渡過,無法想像是否有買到自有房子的一天。

 

日本VS台灣青年有機會買房嗎?

自日本經濟泡沫化後,人口嚴重老化,許多新聞說日本空屋率很多,連要子女繼承的房子都因種種因素而被放棄,致很多房地產公司到台灣來推銷去日本置產,把20年前日本房屋高消費高天價的夢幻印像,再植入有中高階層的腦海中,跟現在台灣房價相比,應人人買得起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日本和香港被評為世界房價最貴的地方,不幾轉眼間台灣火熱的房地產,超高天價讓青年無法買房子,連站在上面都有無立足之地的感慨。

根據日本最大不動產資料庫Tokyo Kantei公布2020年日本的房價所得比為8.41倍,東京都最高達13.4倍。台灣2021年全台房價所得比是9.46倍,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高到16.3倍、新北巿12.52倍、桃園7.95倍、台中巿10.88倍、高雄8.52倍,完全超越了日本,痛苦指數己難用任何言語描述,放棄躺平是唯一可行的路,不要怪年輕人把消費花在吃喝玩樂上,這應是對絕望的世界做無聲的抗議。旅居日本的作家黃郁傑曾說日本星巴克員工最低年薪約250萬元日幣,合台幣約520000元都有機會買房子了,而台灣的星巴克員工年薪不超過35萬元,又能買到什麼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