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無現金支付的深度思考,人性、金錢、數據

一場悄無聲息的革命正在中國發生:無現金支付。越來越多的商店上印有「我們不接受現金」的標語。超市購物、酒店房間或燃油費可以通過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利用移動支付服務支付。如果要加油,請用手機掃描加油站的二維碼,然後選擇最價格或油箱加注量。在快餐連鎖店肯德基的一家分店,顧客可以通過面部掃描付款。“微笑支付”,微笑支付,就是支付服務支付寶對系統的稱呼。甚至員警局的罰款也是通過應用程式支付的。

歐洲無現金支付的見聞,錢不再是錢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於1661年在歐洲發行了第一張印刷紙幣,現在80%的付款都是通過信用卡或非接觸式支付應用程式進行的,例如瑞典開發的轉帳服務“Swish”,即使在街頭小販和農貿市場也是如此。阿巴博物館是紀念以歌曲“錢,錢,錢”而聞名世界的流行樂隊的地方,不再接受現金。廢除現金的原因很快就被列出來:非法交易可能被發現,稅務欺詐,洗錢以及有組織犯罪和全球恐怖組織的資金流動會枯竭。取消現金還可以避免銀行擠兌或引入負利率。

對無現金社會的反思和理解,人性還在嗎?

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他的《控制社會後記》(Postscript on Control Society,1990)中寫道,貨幣表達了從紀律到控制社會的轉變,因為紀律一直與鑄造的貨幣有關,黃金屬於鑄造貨幣作為標準衡量標準,而控制是指匯率波動,調製引入不同貨幣的百分比作為校準密碼。德勒茲談到了一種由密碼組成的控制的數字語言。個人變成了個體,群眾變成了樣本、數據、市場或銀行。在無現金社會中,控制社會大規模展示每個消費者都代表監控數據和資金流的公司,使用他的數位支付設備進行市場研究。聊天、數據、支付——一切都受制於數位合理性。你只是系統中的一個數位。支付服務Google Pay和Apple Pay與銀行合作並提供類似的服務,Facebook顯然希望向其使用者請求銀行數據,這一事實清楚地表明,資料庫一詞是一個混合術語。在資訊資本主義中,數據是存款,存儲數據的中央銀行是谷歌或Facebook等公司。他們監控帳戶,確定社會信譽,並對數位分身進行即時調製。

這種控制狂熱的在中國可見一斑,乞丐在街上將二維碼掛在脖子上,以便路人可以通過移動支付將施捨轉移給他們。好像乞丐還不夠邊緣化,他們變成了條形碼,像超市商品一樣被掃描。即使在乞討的屈辱時刻,你也必須用你的數據嫖娼。看似科幻小說中的反烏托邦變成了現實:一個資訊化的賤民階層,你不觸摸,而只是掃描。這並不能改變一個有辱人格的事實,即乞丐只有通過手機讀到密碼才能獲得身份。因此最糟糕的恐懼似乎得到了證實:那些廢除現金的人最終會廢除人性。